当然,茶也是第一步,还要有什么?这个我们现在一点儿也得不到,就是好水,如果茶是神的话,水就是那个体,“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非真水莫显其神,非精茶曷窥其体”。这里的“体”不是我们讲的体用关系的“体”,而是作为用的体,真水之体与精茶之神要合体的。
很有意思的是,一般来说,水被分为不同的品,一般分为三品,陆羽说的山泉水是上,江河水是中,井水是下。一定是重活水而勿死水,当然他还把天下水做成二十品之多,如此非常多的讲究。这些地方我去过很多,比如无锡惠山寺的水我喝过,趵突泉的水谁敢喝?已经没有人喝了,趵突泉现在都是假做的了,中国现在的水系,酸雨袭来之后,已经变化太大了。我不知道什么水好,恐怕三江源的水是最好的水了,但高原的水未必适合烹茶。当然过去分了很多,扬子江南零水是第一,无锡是第二,然后虎丘的水,丹阳县观音寺的水,扬州大明寺的水,我喝过其中几种,但是发现一定不是过去的那个味道了,因为喝的时候包含了很多化学成份了。
包括天下第一泉之争,哪儿是天下第一泉,哪儿是天下第二泉,非常多的争论。但是宋徽宗讲的是,“水以清、甘、洁为美,清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也。”特别是清和甘,这是水的自然本性。再怎么调,再给它放清、放漂白粉,这种清也不能后天加工的。特别是张源《茶录》里面有一句话,有人也经常用,叫做“真源无味,真水无香”!由此认为,山顶的泉清,山下的泉是清而重;石中的泉是清而甘;沙中的泉是清而烈;土中的泉是淡而白。我们谁还能体会到水之间的差异?我只能体会到农夫山泉和自来水之间的差异是什么,但是我体现不到农夫山泉和另外一个矿泉水之间的差异。确实有差异,有的矿泉水泛甜,有的有一点涩。但是我比较喜欢喝长白山的矿泉水,因为长白山在满族一统天下时被封山了300年。
再说一个有意思的故事。乾隆还是那位,他在做皇帝的时候,他舀过国内所有的水,他最后发现最清的那个水是最好的水,经过称重,北京的玉泉山之水成为第一轻的了。所以,总有很多北京大妈、大爷经常去玉泉山背水去。但是北京这个气侯,就很难说这个水到底是什么水了,因为大气气侯已经被改变了。
当然,茶有三美,这种说法来自《老残游记》,一定要名茶、名水、名器。但同时也必须要“三合其美”,茶、水、煮茶的火候和器具一定要匹配。当然有人根据传统的观念说茶是属于木的,炭是属于火的,泉是属于水的,有人过去用松树枝烧,现在一般用核桃木,你现在去小茶馆,煮茶的炉子外面是竹子的,里面有铁,那里面只能放核桃木烧茶水。茶具是金的,金属做的,陶瓷做的是土,所以这三合也包含金木水火土的五行,五行相生相谐则全其美,如果相克的话,那么就克了它。当然这有一点比附,三合比五行,其实构成世界的物质看似丰富又是简单的。
不过,“三合”一定是天人合一的学问,天,就是茶叶、泉水,天然之物;人,指的是茶具、火候,这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从更高处来说,茶本身秉承着天地精神和自然情怀,是天地与人道的合一。茶就是本于地、得于天,是纳天地于供养,采天阳光的雨露,是天道;但是茶农的辛勤劳作,使得茶能够得以延伸,使烹茶、饮茶更是把茶划入到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日常生活当中,我觉得这也是自然天地之化育人道的过程。
在茶艺当中很重要的是火候,比如茶之妙是完全在于火候。陆羽就认为,比如燃料应该最好用碳,其次用干烈的木材。干烈的木材如果发火勇猛的话不至于影响茶的正味,但是现在大部分都是用电,而且生产出各种小电炉子非常方便。尤其在北京,你晚上在屋里面生火的话,屋里面会很不好的气味。煮茶也要急风烈火,煮至三沸方可使用。
我觉得这些在今天没有那么精细的讲究了,但是我们再看这一段,最后来看这一段,煮茶有三沸。“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第二沸要出水一瓢:“第二沸出水一瓢,以竹筴环激汤心,则量末当中心,而下有顷势若奔涛,溅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华也。凡酌置诸碗,令沫饽均。沫饽,汤之华也。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细轻者曰花”,薄的叫沫,厚的叫薄,古人把它看成花了。在茶里面可以看出花来,叫做茶花。现在点茶,在上面点出花字,刚才我有一个图里面点成一个茶字。
“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其沫者,若绿钱浮于水渭,又如菊英堕于尊俎之中。饽者以滓煮之。及沸则重华累沫,皤皤然若积雪耳。”中国人总是喜欢把这个过程描述的太过美丽了,其实不过就是煮水、甚至煮方便面的那个过程(笑声)。开始像鱼目一样冒出来一点,然后旁边第二沸,然后接着是第三沸,但是被古人写得那么有美感,我们没有那个心情去体会这个美感。
我们可以还原这个现象,我们煮茶就是融声色体验为一体的审美过程,这是“生活美学”之活生生的过程。从听觉上是从水香沸细微的水泡浮出水面的声音;再到第二沸的泉涌珠迸;水在壶里面跳;最后到第三沸翻江倒海。从视觉上来说,这个茶沫被滚烫的汤激起在水面上环游盘旋,如枣花飘飘然于环池之上。当然有的时候也能看到这样的景色,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等等,其实这些都是中国说的生活之美的味道了,我们可以体会,但是在当今条件下很难实现了。
所以最后我说一句,说了这么多,茶之道基本上就是一个生活之道,茶之美,也基本上是生活之美,茶之美不离开于生活的,绝对不是超出生活之外的,因为茶是艺术吗?绝对不是艺术,茶就是一种食品,就是一种能喝的叶子。但是中国人和日本人就把这个叶子做成了茶道和茶艺,这恰恰是中国“生活美学”大智慧的使然,恰恰证明了美和生活是不即不弃的。我在剑桥编纂这本英文书《生活美学:东方与西方》,告诉西方人其实“生活美学”是中国人几千年的智慧,不是西方人新世纪之后创生的,不是他们的专利,其实是东方非常悠久的传统。
大家看我这本英文书的封面,知道这个是什么作品吗?这是我拍的一个作品,是一个爱心的作品。做了一系列的作品,其实是汉代的陶罐,把它上面刻了可口可乐,有说人他破坏文物;但是更破坏文物的行为,就是拿着陶罐一松手,打了很多的陶罐。放这个就是说明其实就像这个陶罐一样,在汉代一定是个日用品,在现代博物馆里面变成了一个审美的作品,被历史美化了。而这个陶罐既是东方也是西方的,是中国的陶罐,却被写上了可口可乐的Logo,所以我将它做成了英文文集《生活美学:东方与西方》一书的封面。当然,后来遇到了艾未未本人,跟他要了这件作品的图像版权。
回到一句话,其实中国人讲“生活美学”讲的是什么?就是人人都可以做生活的艺术家,做生活艺术家不是我们一定要去中国美术馆、中央音乐厅,高雅的坐在那里听你听不懂的交响乐,听了四个小时以后睡觉,我经常看到中国人听交响乐的时候睡觉,因为实在听不下去;看话剧的时候也会有人睡觉。但是在衣食住行娱,可以实现“生活美学”,茶是中国人实现“生活美学”的法宝。当然茶的影响非常大,世界上很多人都喝茶,西方人也喝茶,但是只有中国人、日本人和少数的东方人把它打造成艺术和道,打造成茶之道。
回到最开始说的,其实茶之道就是“生活之道”,茶之美就是“生活之美”!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