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上午,考察团前往安康市平利县蒋家坪村调研,平利县女娲凤凰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罗延会接受了考察团的采访。女娲凤凰茶业有限公司的茶园位于蒋家坪村凤凰茶山,在蒋家坪村,原来只有罗先生经营的一家茶场,2020年5月之后又新增加了三家,但这三家的茶场经营不善,目前处于不温不火甚至较少人工管理的状态。
罗先生的茶场位于老县镇西南方向黄洋河中下游,距老县镇政府八公里,茶园原属凤凰乡集体茶场,位置优越,地貌奇特,形似三个草原蒙古包。四周青山悠悠,白雾云海,光照充足,可谓一处世外真空净土,是有机生态茗茶最理想的涵养生长地。
据罗先生的介绍,这片茶山的前身是1974年凤凰人民公社建的公社企业,是集体所有制,分布在三个山头,号称千亩茶园。1974-1976的三年间曾是安康茶产业大发展的三年,当时的政策要求安康十大县以及各个乡、村都要建立茶场。1983年实施包产到户、以粮为纲的政策后,这片茶园就被当时的村支书承包。自1996年起,老村支书年纪大了,无力经营,这片茶园就荒芜了,一荒就是七八年。
图1:考察团与罗先生(居中者)座谈交流
早些年,平利县政府提出的产业政策规划是发展工业,尤其是建筑水泥业等重工业,尽管也鼓励各乡镇因地制宜。罗延会先生自主选择种茶,全靠自己打拼,初期较少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2000年以后,平利县政府提出“生态立县,一叶率先突破,创茗茶大县”的战略,在县茶业局、老县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时任蒋家坪村村主任的罗延会先生于2004年又带头流转集体荒芜茶园近千亩。2004年罗延会先生以每亩2元的租金签下了10年的承包合同,将前村支书放弃经营的茶场承包下来,与此同时,村里还要求他以每亩0.5元的价格交清过去荒芜七年的承包费用,他不得不同意,缴纳了相应的费用。
承包的茶场面积增加了,他却没有资金购置加工设备,最初不得不将茶园采下的几百斤鲜叶卖到其他加工厂,2005年还因骑摩托车送茶叶不慎翻车,腿部受了重伤,至今还留下了伤疤。罗先生说,他当时想过放弃,家里人也反对,但最终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原因之一是已经投入了这么多资金和精力,另外意识到自己是村主任一定要把这个事做成。2006年,罗延会赊账两万八千元买来一套做茶的旧机械,总算是有了自己的加工车间。2004年到2014年的十年,每年产几千斤茶叶,能挣七八万块钱。
2009年,为推动茶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罗先生自行投资成立了女娲凤凰茶业有限公司,对老茶园进行升级改造,建成近千平方米的标准化加工厂以及绿茶和红茶两条生产线。2020年5月之后,该公司的年产优质干茶数量和产值都有了成倍增长。
2014年茶园承包合同期满,罗延会先生又以4元一亩的租金与村里续签,继续承包40年。2017年起,公司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包联帮扶部门的协助下通过“园区+基地+农户”模式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带动周边困难群众106户348人脱贫增收。2019年底,蒋家坪实现整村脱贫,其产业脱贫模式被中央电视台生态中国栏目组以《茶园里的脱贫路》为题在全国报道推广。
罗先生承认,茶行业的发展困境依旧存在。2020年脱贫后,山上的大部分人被集中安置到镇上,镇上又有一些社区工厂吸纳了这部分劳动力,这直接造成了茶园的用工荒。茶产业最大的成本就是人工费,如今本村的人被集中安置走了,山上采茶的成本更是越来越高。蒋家坪村凤凰茶山的茶旅融合项目,早些时候效益还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之陕南茶旅综合体的同质化倾向过于严重,游客的新鲜感逐渐降低,大多数来此的都是企事业单位的党团建活动,大巴车来大巴车走,很少有进一步的消费。村民们开玩笑说:“他们留下的只剩垃圾”。考察团提出建议:要做出属于蒋家坪村的特色,要充分合理规划线路,还要紧抓提高服务质量,积极拓展与文旅企业间的合作,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的力量等。
图2:据说有千余年树龄的老鹰茶树
座谈结束后,考察团还参观了村里的一棵千年古树。这棵古树相传生长于古代唐武德年间,村民都称“古茶树”,其实这棵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茶树,而是老鹰茶树,老鹰茶树的学名是“毛豹皮樟”,樟科木姜子属植物。蒋家坪的这棵老鹰茶树枝繁叶茂,虬枝盘错,在陕西极为稀少,有人称该树当属西北五省最大的老鹰茶树。
有古树的千年守望,有人民的幸福希望,只要全村齐心协力、想方设法、踏实肯干,“现在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将来还会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