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伦敦茶叶拍卖遭遇外来挑战
伦敦茶叶拍卖中心既见证了世界茶业的繁荣,也遭遇到了各种挑战。这些挑战主要来自外部,通常难以应对,比如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交通中断。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伦敦拍卖被迫停止。一战结束后,1919年5月5日伦敦重启茶叶拍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伦敦茶叶拍卖被迫再次终止,停拍时间从1939年直至1951年4月,时间长达12年之久。
20世纪中叶之后亚非茶叶生产国新拍卖中心陆续成立,对伦敦拍卖中心构成了更大的挑战。伦敦茶叶拍卖中心的长期繁荣得益于其宗主国地位。随着前殖民地(如印度、斯里兰卡和肯尼亚等)的纷纷独立,以及茶叶产地拍卖中心的建立,伦敦茶叶拍卖中心的地位江河日下。各茶叶中心的建立分流了伦敦茶叶拍卖的数量,不断削弱着伦敦作为世界茶叶拍卖中心的地位。
伦敦之外最早建立的拍卖中心是加尔各答,开始于19世纪中叶。加尔各答拍卖中心长期处于伦敦拍卖中心的阴影之下,直至20世纪初以后,尤其是印度独立后其地位才变得愈益重要,并在很长时期内是印度国内最重要的拍卖中心。二战结束后,在伦敦拍卖尚未恢复时,又有两个新拍卖中心建立,分别位于科钦和吉大港(Cochin and Chittagong)。科钦位于印度西南部的马拉巴尔沿海,这里的茶叶拍卖中心于1947年7月成立,主要服务于尼尔吉里地区的种植园(Nilgiri plantations)。印巴分治后吉大港拍卖中心的成立变得很有必要。1996年时孟加拉生产茶叶中的约83%是通过这里拍卖出售的。
1956年11月在肯尼亚的首都罗毕建立了茶叶拍卖中心。1969年肯尼亚茶叶拍卖转移至更具战略意义的港口城市蒙巴萨(Mombasa)。蒙巴萨茶叶拍卖中心的国际性更强。是东非茶叶贸易的中心点,约10个东非茶叶生产国家的茶叶在这里拍卖。肯尼亚茶叶发展局(The Kenya Tea Development Authority (KTDA))努力使这里的茶叶拍卖保持相当规模,肯尼亚本国生产的茶叶至少55%通过此拍卖中心卖出。1974年这里拍卖了2000万公斤茶,1996年拍卖量高达1.9亿公斤。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茶叶拍卖中心。[1]1970年9月,在马拉维的林贝(Limbe)建立了非洲第2个茶叶拍卖中心。
印度国内建立的拍卖中心最多。除了上面的提到的加尔各答和科钦之外,独立后印度还建立了其它几个拍卖中心:1963年3月23日在泰米尔纳杜邦的尼尔吉里县的库努尔(Coonoor),1964年4月30日在旁遮普邦的阿姆利则(Amritsar),1970年9月25日在阿萨姆邦的古瓦哈蒂(Guwahati),1976年10月29日在西孟加拉邦的斯里古里(Siliguri),1980年11月22日在泰米尔纳杜邦的柯因巴托尔(Coimbatore)等。这样在印度建立的茶叶拍卖中心有至少7个。
德国汉堡和新加坡也都曾经试图建立新的拍卖中心,建立和运营时间分别为1960年10月-1965年2月和1981年12月至1986年8月,这两个非产茶区拍卖中心试图与茶叶生产国抗衡。不过最后它们只是分流了伦敦和其它茶叶产地拍卖中心的少量贸易。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新加坡拍卖中心一度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力,不过这里在供货方面得到的支持却不够,拍卖中心运作的第一年拍卖的茶叶有仅有1700吨左右。
下表显示了世界各茶叶原产地建立的拍卖中心的建立时间和1996年拍卖的茶叶数量,表格直观的显示了各拍卖中心的地位(包括9个亚洲中心,两个非洲中心)
原产地拍卖中心及其1996年拍卖的茶叶数量
国别 | 拍卖中心 | 建立时间 | 1996年的拍卖数量(吨) |
印度(东北) | 加尔各答 | 1861年 | 85195 |
印度(东北) | 古瓦哈蒂 | 1970 | 147432 |
印度(东北) | 斯里古里 | 1976 | 80067 |
印度(南部) | 科钦 | 1947 | 53057 |
印度(南部) | 库努尔 | 1963 | 56994 |
印度(南部) | 柯因巴托尔 | 1980 | 15159 |
孟加拉 | 吉大港 | 1949 | 45674 |
斯里兰卡 | 科伦坡 | 1883 | 229980 |
印度尼西亚 | 雅加达 | 1972 | 22423 |
肯尼亚 | 蒙巴萨 | 1969 | 189800 |
马拉维 | 林贝 | 1970 | 14433 |
每一个新茶叶拍卖中心成立背后都有各自的政治和经济诉求,其中自然包含满满的民族主义和地区主义情结。1839年伦敦首次拍卖印度茶叶背后有取代中国茶叶的激情在里面。1954年独立后的印度中央政府成立了“茶叶拍卖调查委员会”(Tea Auction Enquiry Committee)。该委员会建议运到伦敦的茶叶应该限制在印度茶叶产量的25%。过一段时间后这一比例则应该降至20%。印度茶叶拍卖调查委员会的建议反映了独立后的印度希望掌控茶叶拍卖脉搏的愿望。印度茶叶协会(Indian Tea Association)反对这一建议,认为茶叶生产者应该有把茶叶运到可以使自己获得更好价格地方的权利。尽管遭到印度茶叶协会的反对,但是调查委员会的建议最终还是被接受。独立后印度国内茶叶消费的大幅增加自然会影响到出口数量,这也是茶叶拍卖调查委员会做出限制茶叶出口的重要缘由之一。1970年古瓦哈蒂拍卖中心则有满满的阿萨姆地区主义情绪在其中,有阿萨姆民族主义者为本地茶业从业者争取利益的诉求在其中。
四、印度茶叶拍卖的兴起发展——以加尔各答和古瓦哈蒂为例
1、加尔各答茶叶拍卖中心地位的演化
印度是目前世界上茶叶拍卖中心最多的国家。该国多数茶叶是经过国内拍卖市场拍卖出售的。根据1984年出台的印度政府茶叶控制法令(Tea Control Order),除了某些类别的茶叶以外,生产茶叶的公司必须把其生产茶叶的75%付诸拍卖。
加尔各答成为茶叶拍卖中心有多个原因,它地理位置优越,首先临近茶叶产区,其次临近港口,转运方便。加尔各答曾是英印帝国的商业中心,那里汇集了所有大商行。这里河、海交汇,是英印帝国最重要的港口之一。在英印茶业羽翼尚未丰满的时候,加尔各答就开始了茶叶拍卖。一般人都认为加尔各答第一次茶叶拍卖是在1861年12月27日,其实还可以追溯至更早的1841年。1840年殖民当局把几乎所有试验性茶叶种植园都交给新近成立的阿萨姆公司,只留下一些很小的茶叶种植园。后者由阿萨姆东部管区的政治代表维奇上尉(Captain Veitch)管理。1841年他们收获了30箱红茶和绿茶,他们觉得把这些茶叶拿到伦敦跟阿萨姆公司的茶叶竞争不公平,所以决定在加尔各答拍卖。这样在1841年5月26日就举行了加尔各答历史上第一次茶叶拍卖。1843年阿萨姆公司觉得自身生产的一些茶叶质量太差,不值得运往伦敦,也决定在加尔各答拍卖,结果却流拍。这批茶叶连同1844和1845年的低质茶叶后来都被私人买走。
可见加尔各答最初的几次拍卖并不顺利,但是它使人们意识到了在加尔各答拍卖茶叶的好处。1861年12月27日,加尔各答开始了规律性茶叶拍卖。在印度独立之前,加尔各答的茶叶拍卖主要由4家英资拍卖公司主导,他们分别是R.托马斯公司(R.Thomas&Co. )、W.莫兰公司(W.Moran&Co.)、W.S.克雷斯维尔(W.S. Cresswell)和A.W.费吉斯(A.W.Figgis)。只是在印度独立以后才有印资经纪公司加入其中。苏迪尔·查特吉公司(Sudhir Chatterjee &Co.)于1948年成立,茶经纪有限公司(Tea Brokers Pvt.Ltd. ) 1956年成立。1879年加尔各答茶叶经纪人协会(Calcutta Tea Brokers Association)成立,该协会主持茶叶拍卖至1886年。从1886年开始,加尔各答茶叶经纪人协会与茶叶生产者和购买者一起组成了加尔各答茶叶贸易者协会(CTTA),负责掌控茶叶拍卖的过程和频率。
加尔各答茶叶拍卖的地点最初是在Mission Row 8号,现在则在R.N.Mukherjee 11号。起初是每周一举行一次拍卖,从1928年起每周周一和周二两天拍卖。不过周一拍卖的数量大一些,周二拍卖的数量小一点。随着1933年“国际茶叶协定”(Internatinal Tea Agreement)和出口控制的启动,周一拍卖主要针对出口,周二拍卖主要针对国内消费市场。二战后,在加尔各答拍卖的茶叶更多了。有过一段时间一周拍卖三次的情况。不过1951年10月以后再次改为一周两次。
加尔各答茶叶拍卖中心的国际地位在很长时期内并不重要。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印度国内茶叶消费市场的增加,经加尔各答拍卖的茶叶才开始增多。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伦敦拍卖市场构成了巨大冲击。加尔各答拍卖的茶叶进一步增加,不过直到印度独立以后加尔各答的重要性才充分显现出来。到1953年在加尔各答拍卖的茶叶数量占到印度茶叶产量的一半。政治经济局势的变化使得加尔各答取代伦敦成为印度茶叶销售的中心点。1961年这里拍卖的茶叶多达1.56亿公斤,1996年下降至8500万公斤。[2]此时加尔各答在世界茶叶拍卖市场的地位已经被科伦坡和蒙巴萨超越。
2、地区民族主义与古瓦哈蒂拍卖中心的建立
世界茶叶拍卖中心的位次不断发生变动,除了科伦坡和蒙巴萨以外,加尔各答茶叶拍卖中心的地位还受到本土拍卖中心的冲击,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阿萨姆邦的古瓦哈蒂。古瓦哈蒂是印度茶叶拍卖中心的后起之秀。自从1970年9月首次开拍之后,这里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三大茶叶拍卖中心。这里也是世界上最大的CTC茶 (Crush, Tear, Curl)拍卖中心之一。古瓦哈蒂拍卖历史的高点出现在1989年,那一年共拍卖了1.5133亿公斤茶叶。古瓦哈蒂拍卖中心的繁荣发展是以加尔各答拍卖中心地位下降为代价的。
印度各邦之所以纷纷建立自己的茶叶拍卖中心,与各地争取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有关,古瓦哈蒂拍卖中心的建立便是如此。古瓦哈蒂所在的阿萨姆邦是印度茶业的发源地。1823年英国殖民者就已了解到这种土生土长的茶灌木的存在。1840年之后在英国殖民政府的倡导下开始大规模茶叶种植。目前阿萨姆有世界上最集中的茶叶种植园。20世纪下半叶这里生产的茶叶占印度茶叶总产量的55%,占印度茶叶出口的80%,是印度最主要的创汇地之一。不过阿萨姆当地政府和从业者从茶业发展中受益并不多:中央政府通过消费税的方式获得了大笔税收,而阿萨姆邦政府通过农业所得税获得的收入却很微薄;此外,茶叶贸易主要被地区外的力量掌控,因为西孟加拉邦首府加尔各答是印度茶叶贸易的主要集散地之一,导致邻近的西孟加拉邦政府从阿萨姆茶业发展中获益更多。随着地区民族主义意识的增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阿萨姆民族主义者就致力于在阿萨姆建立茶叶拍卖中心。经过不懈努力,1970年9月25日他们终于梦想成真。古瓦哈蒂拍卖中心成立当天的拍卖充满了民族主义情绪:第一份报价是每公斤8卢比。考虑到当时的平均茶价是每公斤4-7卢比,这一价格已经很高了。但本地贸易商明显不这么认为,报价很快突破16卢比。在这种情况下对阿萨姆没有感情羁绊的外地买方(如Brooke Bond)决定放弃竞拍。随后搏杀在本地贸易商之间打响。最终第一批次茶叶在观众震耳欲聋的欢呼声中以每公斤42.50卢比的价格由扎法尔·阿里(Zafar Ali)竞得。这一价格是当时市场价的6-7倍。阿萨姆人对建立本地拍卖中心的热情由此可见一斑。
[1] Nick Hall: The Tea Industry, Woodhead Publishing House, New Delhi:2000,P487.
[2]Nick Hall: The Tea Industry, Woodhead Publishing House, New Delhi:2000,P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