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体系上看,说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总是存在两个方向,一个是往上的,你会觉得你越来越有追求,你会寻找生命的意义,包括哲学家他们会问大问题,我为什么来这儿,我的意义在哪儿,这是我们往上升的思维方式。这种向上的思维方式会导致你走着走着不小心就会成为哲学家,再不小心就会追求永生,肉体是会结束的,当你思考的时间宽度越长,就会追求永生,永生的解决方案是来世或者是天堂。还有另外一个是往下走,就是我们说的“道在当下”、“安贫乐道”,我满足于把我知道的这些东西应用在我的生活中。人类的思维基本上是这两个方向,在座的大家为什么成为教授,你肯定是问了其他同学问不出的问题,所以我跟你讲这是科学的分析方法,有科学的分析方法就能把你列出来,就能很数量化的把你定义出来。
进入大数据时代以后,我们发现人心是可测的,可以有很多量化的标准。我本人在认知学领域下了比较多的功夫,为此,也给我的合作者布置了很多相关实验。特别是围绕喝茶相关的若干比较重要的试验,例如喝茶对道德水平的提升,喝茶对创新能力的提升等问题。在实验中,让受试者进来喝水,给他们讲个故事,说今天有个人在写他的简历的时候作弊了,本来没有得到博士,他说拿到了博士学位,你怎么判断这个问题?这是我们测试的一个基本方法。第二波人进来了,我们上茶,上茶的时候你是不知道即将进行的实验,然后会说今天有个事,有个人说他拿到了正教授,但是我们发现他好像没有拿到,你怎么判断?这个时候我们就得出这个人饮茶和不饮茶之后他对道德判断的水平,我们就会有一个结论。
这个结论非常好。我们完全不敢相信,我们一直觉得喝茶是很古典的,我们做了一个研究就是喝茶和喝水对创新性的比较,结果发现喝茶比不喝茶创新性要好多,只是有一个小问题,晚上喝和白天喝测下来的结果不一样。我们还有一个很大的课题,喝咖啡的人的心智和喝茶的人的心智,我们对喝茶的民族和喝咖啡的民族心智模式、成熟情况进行报告,结果是非常棒的。
对一个实验来说,它的有效性不在受试者人数多少,而是实验过程本身是否符合科学规范。我不需要一万名受试者,我只要一定人数的样本。我们在实验时,不光选中国人,我们的实验者也有白人黑人等。这就是一个科学你也可以说很多道德堕落的人也喝茶,它是对文化现象的解释,不是核心的解释。我们比较的是你喝茶和不喝茶之后的变化,就像小白鼠打针和不打针的变化,得出的是这样一个结论,我并不是说没有其他的取代的方案,或者没有更好的培养人文修养的方案,比如喝红酒,我们不需要比这个,我们只比喝茶是否能带来这些东西,这是我们实验的基础。比方北京人吃小麦和南方吃稻米,会有心理构架的不一样,不是说谁好谁坏,我只是解释。哲学也是一样,我只是告诉你,我给你解释,你是人类你就会这样,解决的是大的问题。
其实茶对我们东方民族的养成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茶对整个民族的心智养成起到了独一无二的作用。比方西方真正喝茶不超过200年,它下午茶倒是给审美提供了一些帮助,但是它的时间不够长,绝对到不了“灵修”和个人修禅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