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名字在《茶经》中有5个,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我们现在经常会混用“茗”和“茶”,但是在《茶经》里面其实分得非常清楚,早采的叫“茶”,晚采的叫“茗”。就是明前采的叫“茶”,老叶子、夏天和秋天采的叫“茗”。它有本质的区别,品质相差很大。茶一年春夏秋三季都可以采,春茶品质是最好的,秋茶其次,夏茶是最次的。周公著的书里面把茶叫做“槚”,是苦茶的意思。“蔎”是蜀西南人的方言,四川西南、挨近云南的人,方言里管茶叫“蔎”,这都是古代的史学家、文学家们的著作里面出现的。“荈”则是指发酵的秋茶。
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几乎没有春茶,为什么呢?劳动力不够,在农耕社会春天没有人给你采茶。无论你王公贵族再有闲情逸致,老百姓自己忙生活都忙不过来,春天没空采茶,只有夏秋天采。为了长期保存,把秋茶进行发酵,就可以长期保存。所以在唐朝以前就有茶饼的制作了。
按照营养学来说,发酵的东西对身体总是好的。比如说中国人喝鲜牛奶大多对其中的乳糖不耐受,喝发酵的酸奶就可以了。日本的“纳豆”,在南方很多人叫“豆豉”,就是把黄豆进行发酵。比如韩国大酱汤,中国东北的大酱,一发酵对身体都特别有益。
经常有些胃不太好的或者体寒的女性,我们都建议她喝一点发酵的茶。其实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发酵的工艺。我们的古人的智慧是多么的高,陆羽把它总结的这么精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