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人民大学公海赌赌船官网jc710(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编者按:本文为获得了中国人民大学公海赌赌船官网jc710第三届“我与茶道”征文三等奖的作品。本文作者为中国公海赌赌船官网jc710爱好者和推广者。经作者同意授权在中国人民大学公海赌赌船官网jc710的网站、微博、微信公号推送,以飨读者。
曾婷
一 开卷之波澜壮阔
最近品读《天地融入一茶汤——中华茶道中的儒学精神》,如对饮佳藏陈年普洱,读至酣畅淋漓,意犹未尽。
书中用中华传统儒学义理解读中华茶道,具体通过心性论、认识论、修养论、交往论、境界论五个方面,分品茶养心、事茶致知、修茶明德、援茶正伦、茶通天地五章,具体阐述儒学与茶道融汇交织的表现形态。
该书主要作者李萍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导,中国人民大学公海赌赌船官网jc710所长。
本书不仅以学术见长,呈现悠远辽阔的茶之境界,也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精神世界息息相关。
公海赌赌船官网jc710是人对于茶的哲学思考,也是在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洗礼中,借茶反观内心,并与现实世界进行契合,探索如何在人与人、人与茶、人与天地万物的共处中,获取真正的从容与宁静。
书中提到中华茶道推崇亲近自然、还原本性,在强调不违自然的前提下满足人,包括人对滋味、品味、真味等的多重愿望。
二 茶道研修之代表
中华茶道的研修方法——大益八式,作为新茶道的突出代表,很好地再现了中华茶道的内容。
这本书也以大益八式为主要媒介,来解说中华茶道中的儒学精神。基于茶道认知学的体悟和实践,大益八式以“洗尘、坦呈、苏醒、法度、养成、身受、分享、放下”八个看似简单的步骤里,蕴涵着哲学和生活真谛。
大益八式的哲学命题来自对人生八大失误的反思和克服,这八大失误就是贪欲过多、沟通失灵、善恶不分、取舍失当、急于求成、双重标准、患得患失、为此就有对治八法。
通过亲身实践,茶人们藉此“在心理上做减法,在精神上做加法,通过“洗尘”(去除认知误区和情感遮蔽)和“放下”(开启迎向自我的新生之大门),步入不断向上的通道,在自我确信中一路前行。”
读到此时,激发共鸣。
几年前,我在昆明与茶和大益结缘,在大益爱心基金会从事茶道传播工作,组织大学师资研修茶道,为爱心茶室学生普及茶道,为大学生讲解《茶诗鉴赏》,也为务工子弟学生们带来茶道演示,温润他们的精神世界。
后来我赴英国进修传播学,也常与外国友人、师长分享茶道。
作者提到“茶者的人格定位,最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隐士的豁达,一个是玉石般的温润。”
如何成为一名真正的茶人?
作者给出线索,不仅是爱茶饮茶,更是在喧闹世界中积极入世,同时又富有定力、有静力,有内心辽阔清澈的精神田园。
回国后,我的研究方向调整为思维与认知领域,参与了大中小学老师的思维训练培训。作为一名思维教练,我致力于拓展和提升国内女性的心智成长。
从文化领域跨界到思维领域,看似跨界很大,实则蕴涵相通的“道”。
书中提及“茶道之“道”,饮者借助茶,在茶室空间与自己、友人进行心的对话,人、茶、时空等多个因素都参与其中,每次品饮都有新的发现,茶道是永远行进的河流。”
我从有机会学习茶道,在实践、精进过程中,到跨界成为思维教练,得益于茶道浸润,认知自我生命价值,在思想边界中拓展和体验。
虽然职业已不在茶道领域,仍时时将茶道如镜,映照自我,是否能做到茶者状态。
作为茶人,当宁静致远,淡泊从容,与有缘茶友同饮同乐。
作为思维教练,使命为激发对方思考,对于未来探索;陪同对方在生命旅程中共舞;
基于对生命的体悟,才能有教练状态,一如茶者般,有内心的定力、静力和从容。
“中国儒学的精神品格之一,在于“内在超越”。不假外求,向内寻求当事人自身的思想开悟和境界提升,因为它“内在于人性之中,是心性理论的起点——天命之谓性;也是心性理论的终点——归根归静或尽至命,力求在躁动的现象世界中找回清净纯粹的善的本性。”
茶道将儒学的精神品格,有了显形的外在呈现,而思维教练所信仰的,亦是“不假外求”的内在超越,认为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专家,可以激发自潜能,遇见更加蓬勃的生命状态。
我将结合从书中所感所思,触发和思维领域的探索,结合来分享感悟。
三 品茶与养心 思维玄妙相通
“茶”字写法,人在草木间,寓意人和自然,浑然一体;
人和人,也当和谐共处;
人和自我,同样需反观自身,修身养性。
作者从心性论的角度理立论,揭示品茶在个体“为己”,“立身”中的媒介作用。“用“洗尘”之简易工夫沟通外在周遭,进而在“坦呈”中彰显本心,契合了儒学“内在超越”的诉求。”
在此,我将对照本书前三个章节的内容,及大益八式的前六式,做一探讨。
大益八式第一式“洗尘”含义是“洗去凡尘,入定茶门。”意味着对茶者内心的关照。
洗尘后的澄明之境,和儒学精神非常契合,体现于茶之清澈,境清器净,同时茶者需有心境之清。
作者提到, “茶是茶者心性的客体化投射,品者是茶之性格和德性的主体化化身,可谓茶中见人,人心映茶。”
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俭德”是茶人的精神向往,也是在现实中,我们得以抵御欲望、名利、急躁的一剂箴言。
作为思维教练,当我面临来访者 “心被凡尘困”的急迫,我不会急于给出建议,而是陪伴他们拨开表面迷雾, “你的期待、目标是什么?”
来访者在焦灼中安静下来,探索真实的想法,正如“洗尘之后,人为空中云,心自漫天飞。”
大益八式的第二式为“坦呈”。
它有两层含义:“一是茶席与茶具的呈现、展示;二是待客之坦白诚恳。”
以“诚”待茶,以“诚”待人。
“诚”,是传统儒学关注的重要话题,也是“内在超越”特点的重要表征。王阳明认为,“诚意”至关重要,也是“良知”的自我建立过程。
把自己的“意”放到良知面前去关照的反省过程,一次完成自身的内在超越,回归真实的自我存在,这就是王阳明“真己”的生命境界。
《王阳明全集》卷2《传习录中》写到,“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
从心性论的角度,作者提到“洗尘”“坦呈”即致道的便捷法门:待尘落入澄明,个体心性伸张,渐入坦茶显心之佳境,将茶事活动意向化为情感投射和意识升华,关照心之本体,在“良知的发用流行”中实现茶者的“内在超越”。
用诚实之态度事茶,方可品到茶之芳香甘醇。
现代人的心灵当中,有被文化、集体、社会环境等综合因素,不知不觉所包裹的各种思维定式。
当个体真正有勇气,以“诚意”,以坦诚之心,重新审视深植内心的思维定式,比如对于名利的标签,真正能量得以激发出来,不再被外在欲望所裹挟。
四 事茶致知 自我超越
本书作者指出“茶道认知是指以茶道为载体发掘并增进自我的认识能力与心智模式。”
根据儒学精神,茶道认知可以解释为一种格茶的功夫。人将自我的情感、智识聚焦于茶,通过对茶的体究来连接内外,通达道体,来获得儒学所讲的“格物致知”。
大益八式第三式的“苏醒”, 指的是冲泡过程中温杯醒具,也指向开启茶者的心理世界。苏醒的过程,正视通过格物致知的修养功夫,来达到人的智苏与心醒,实现心智的圆融,心灵与智慧、情感与理性、内我与外界的和谐状态。
作者提到,反思是人的独特思维能力,反观自身、反躬自省,认清自己的特质、需要、价值,以及和周遭世界的相处方式。
王阳明提到“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即理。”心到极致,其理自现。
茶道之苏醒,不仅相信茶之力量,也相信人之潜能,是可以实现“内在超越”的。
生活中,个体同样可以被“激活”, 识得自己的本心,苏醒潜能。
从一名茶者,到致力于提升人们心智模式的思维教练,我看到了其中相通的玄妙之处。
来访者的思维模式转化,正是在内心逐渐认清集体意识的束缚,看到自我真实诉求之后。此时,清晰的的洞见,开始呈现。
从“心”出发,相信每个人本性自足,只需一层层拂去尘埃,智慧洞察可以悠然释放。
大益八式第四式之“法度”,意指茶叶用量适中、奉茶中持有完整的规则礼仪,同时也指向人生正相得宜的选择智慧。
放眼当下,困扰人们的很大程度来自于两点:一、关系的边界;二、选择取舍。
我在引导来访者探索关系厘清时,发现一个现象,即关系中的“法度”意识亟需提升,如果边界失衡,关照过度,容易导致身心疲惫和情感疏离。
人与人之间,既需有温度和情谊,更需要空间、弹性和张力,张弛有度。
关于自我选择,很多人容易在各种诱惑和欲望中茫然迷失。
究其原因,周遭环境过于庞杂,自我的声音被严重弱化,无法聆听真正渴求。
茶道之“法度”,不失为一剂良方,以茶为载体,助人来顿悟,关系之边界,如何进退有度、以礼相待?
“法度”之妙,可引导人们,寻觅自身在社会中的恰当位置,祛除不必要的欲望,对心灵进行适当的“断舍离”,在人生路上轻装上阵。
五 修茶明德 自厚薄责
本书对于“茶人”的定义注重茶人修养:“视茶为信仰落地的精神伴侣,在饮茶过程中寻找人生乐趣和精神安顿之人。”
同时,茶人致力于提升自我修养,谦恭、谦虚、谦和。三“谦”的态度,本质上是敬畏生命、自然的内在心境,外显于言谈举止之间。
见贤思齐,是为谦恭;
不故步自封,是为谦和;
设定目标,挖掘潜能,是为谦虚。
在思维范畴,有一个名词叫做“成长型思维”,意指灵活的、柔韧的思维方式,遇到挫折能够如水的圆融将其克服,而非;愿意挑战自我的潜力,更新迭代目标。
从某种意义上,一位真正的茶者,也是具备“成长型思维”的,而非“僵固型思维”, 其特点为固化认知,遇挫不前,并将别人成就视为阻力或证明自己不行的佐证。
大益八式之“养成”,在物理层面指的是冲泡茶水的关键步骤,包括沸水淋茶、盖壶静候、闻香、识佳机;精神层面指戒急戒躁,对治急于求成之弊。养成包含“蓄积”与“勃发”两个方面的内容。
陆羽在《茶经》中写道“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茶蕴天地精华,三年方可采摘。
人追求个体生命意义,探索人生价值,同样需沉心静气,专心致志,剔除杂念,才能实现厚积薄发。
信息爆炸的时代,喧嚣的媒体环境,容易让人心浮气躁。
一种似是而非的观点,如作者提到的“岁月静好”“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孤立地看这些话,也许没有问题,但当做座右铭则容易使人自我麻痹。
藉此,“养成”,不仅是茶者自修,同样是在人伦社会中,每个个体,抵御浅薄快餐文化,修养自身厚度,克己正己的不二法门。
孔子思想的深邃之处,体现在他充分意识到,只有从己出,由当事人内在的意志、心性出发,所做出的行为才具有真正的道德价值。
在茶道修行的世界,当自己静心品尝茶之滋味、真味,从心底处感受茶之真谛。“立己才能立人,达己才能达人,利己益人,原本就是互相增益的。”
大益八式的第六式“身受”,同样包含了儒学“仁”的精神。 “身受”的物理
层面,是在茶汤调制后,茶者先于宾客自行品尝,“先己后人,利己益人”。精神层面,寓意换位思考,用同理心投射到他人他事上。
“身受”理念,符合儒家强调的“明德始于自厚”,并落脚于“薄责”,减少对外物的执拗,使茶人性格变得柔和,与人相处更加顺畅,而获得了更加圆融的智慧。
在现实生活中,科技可谓日新月异。
人们的交流模式,也越来越高效。
同时,人们给予信息的反馈,也容易陷入“思维陷阱”和“即时判断”。如果对方有不同的行为,往往容易陷入对抗,未看到彼此信息不对称、经验、阅历、认知的不同,而造成理解差异。
如何开启真正的对话,而非只是各说各话?
意义的溪流可以自由流淌,而非被生硬打断观点?
“感同身受”,如明镜映照思维,时刻觉知,看见是否固执、傲慢而否定别人,还是愿悉心聆听对方的事实、感受、情绪,并抱持慈悲之心,予以接纳和人文关怀?
从这个角度,“身受”,既是茶人的修行法则,也是世人在纷繁世界,获得内心安宁、宽厚的必经之路。
六 茶通天地 得道立心
作为人与天地之间的媒介,茶促使人反观自省,敬畏感恩,诠释真善美。
在大益八式的最后一个步骤“放下”中,意在指向人生智慧。只有放下,才能获得心灵的自由。
无论是全职茶者,还是在入世中砥砺前行的茶人,都在体会“心外无物”,在温杯热盏、推己及人的身受中,感知一茶一世界。
对于个体生命来说,一如茶之蜕变,历经青涩、苏醒、发酵、养成洗礼,感受回甘体验。
我从一名全职茶人,到思维教练的蜕变中,给予人启迪,邀请他们“放下”困扰身心的枷锁,遇见豁然开朗的生命体悟;也在时时觉知,葆有茶者之生命状态,践行“事上练心”、“茶外无物”。
人生如茶,在茶人为自我构建的“茶道世界中”,如作者所言,安放的是情感、精神和信仰等多重思想要素。
本书,以温润、严谨的风格,铺开了茶道的悠远画卷,也为致力于了解茶道的读者,提供了充分的阅读空间。
文末,谨以书中引用的苏轼所写茶诗,寄予对茶道的情感。
“大哉天宇内,
植物知几族。
灵品独标奇,
迥超凡草木。”
从广义来讲,茶道在当代社会,已经焕发勃勃生机,也在作为中华文化的象征而传播至海外。
我们欣喜于,茶正在重新作为代表中国的文化符号,走向世界的舞台。
传播茶道,依然任重而道远。
联系电话:010-82504240
联系QQ:
电子邮箱: contact@teaismphi.cn
我的网站: www.teaismp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