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华茶道的本质,已经有了很多不同的探讨和观点。过去很多人把茶概括为静,还有雅,还有和,也有的人把它概括为清、寂、廉、美、静、俭、洁、性、和、敬、理、正等等。日本茶道通常被概括为和、敬、清、寂,朝鲜茶礼则被归纳为清、敬、和、乐。可以看到,不管是韩国还是日本,都把茶道归结为“和”。
我本人将中华茶道文化的核心内涵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点是自然,自然是茶道之母,它来自于自然,也回归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自然不是说我们接触的自然界,而是自然而然就是这个样的意思,这句话说的是从下而上。老子还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是从道往下讲。负阴而抱阳是什么意思?负阴就是阳负着阴,抱阳就是阴抱着阳,这样就达到了一个很神妙的“冲气以为和”的境界,所以“和”是最高的境界。“道法自然”就达到了一个“和”的境界,一个“阴阳和合”的境界。这个境界从老子来讲就是“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尊德贵而常自然。《论语》所说的“俭德之人”也符合达道的标准。万物之所以尊道贵德,是因为道与德并不干涉万物自己的化育,自己的完成,所以茶道文化也就是一个自然的和的最高的境界。自然的状态就是它自己完成自己的状态,它不是去干涉人家,我们茶道这个体会是我们人喝了茶以后能够进入一个自我完成的境界,这个境界就是自然的境界,也可以说是人的心灵的和合的境界。茶扎根天地自然而生,沐浴阳光雨露而长,凝聚人的心血而成的,所以茶是凝聚了天的精气、地的灵气、人的神气的一种灵草,能达到“天人合一”的自然的境界。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它的自然本性。
第二点是虚静。虚静是茶道的本性。我们喝茶讲究“和静严真”,使人虚怀若谷,静以养心,虚心去欲无相,有厚德载物的精神,海纳百川的胸襟,有无念、无相、无住的这样一种心境。禅宗讲“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就是念而不念,无相就是不要为现象所迷惑,无住就是你不要执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虚静的境界。儒家讲“厚德载物”,把天地万物都能负载起来,是一种广阔的胸襟。我们过去讲“宰相肚里能撑船”,就是说人的肚量要大一点,要有厚德载物的精神。“虚”就是虚怀若谷,胸怀宽阔,“静”很重要,《大学》的三纲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讲完后接的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那么你怎样做到止于至善?止于至善就是说你的心要定下来,定了才能静下来,要把浮躁的心去掉。从这一点来看,儒家、道家、佛家都讲了“虚静”。道家是这样讲虚静的,我们要进入到一种“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抛开俗念琐事,便会真正的享受人生的乐趣。茶道提倡人通过饮茶进入一种清虚之境,得到心灵的净化,神清气爽,清心静气,使一颗躁动的心平静下来,忘却一切世事的烦恼,享受逍遥之乐。不管是儒家、道家、佛家(坐禅),都有一个“静”的功能,喝茶使人心静这个非常重要,如果能静,能虚,你就能通。心肌梗塞是不通,脑淤血也是不通,人的身体要讲究“通”。国家也是一样讲“通”,过去讲“要想富,先修路”,修路就是通。
中华茶道文化的核心内容的第三个方面就是养性,养性是茶道之功。
喝茶不是“驴饮”,喝茶是一个修道、修身养性的过程。陆羽《茶经》里讲“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也就是说做人的话你的精神应该清静无为、俭朴谦逊、道德高尚,才能相匹配。俭德之人,俭是有俭朴之意,俭也有节制之意。《周易乾九三爻辞》这么讲,初九就是潜龙勿用,学生就是潜龙勿用的,潜在那里准备他的知识、准备他的道德、准备他的论文,这就是一个“潜”的过程,“九”就是见龙在田,九三怎么才能达到九五升天的这样一个过程,就需要修养。所以九三就是讲“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就是说你白天勤勤恳恳的工作,已经见龙在田,晚上就要回想反思一下自己做了什么错事,警惕检查自己的错误,怎样改进,这样才能做到没有灾害。我想如果现在我们的领导干部能够做到这一点就不会被“双规”了,他们之所以被“双规”,就是没有做“俭德之人”。所以我想茶道很重要的一点,就像陆羽讲的要做“俭德之人”,能做到节俭、勤俭的人,他的欲望就会少一点,就能够控制住自己。
晚唐有个刘贞亮,他在《茶十德》中讲到“以茶散闷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他讲了茶有十个德性,都和修身养性有关,以提高道德情操,达到无私无欲、少私寡欲的境界。
上面我们讲到了三点,一个是茶道之母——自然,茶道之性——虚静,茶道之功——养性,这就构成了茶道文化的核心内涵,这是大家应该体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