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海·高级茶艺师
相识岩茶是十年前在贵阳一珠宝店,主人姓曾,平时我们称他曾哥。这人有点意思,平时很少见他谈及珠宝玉器的买卖,却常常见他坐在店内,请朋友们喝茶。推开门总是茶香阵阵,高朋满座,场景相当的热闹。现在看来也许就是传说中的以茶会友吧。
也就这么相会,我常到曾哥的店中去,被曾哥引着循序渐进喝到了大红袍、白鸡冠、铁罗汉、水金龟等多款岩茶。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武夷山的岩茶有了一份自己的体感,对四大名丛也有了归属。
我知道在贵阳喝岩茶时对“岩骨花香”的认识总归只是一知半解,决定寻茶武夷。到了武夷山市,经过一条长长的、宽宽的街,两排的门店全是卖岩茶的,气势相当壮观,满城尽是岩茶铺,令我这个异乡人恍如隔世。当地茶科所一位茶友接到我,先安排到武夷山景区划竹排。当船工介绍了借山之势,以茶而名,好山好水出好茶时,竹排已划过了两旁的茶丛、亭子,甚至悬棺,景区内群山环抱、重重叠叠,典型的丹霞地貌,随处可见。这无疑是形成小气候的天然条件,此时想起了陆羽在《茶经》中写到的“上者生烂石”。
好啦,上岸喝茶去。整个晚上只喝了两泡茶,却是身心通透。先喝的是水仙、老丛水仙。此茶兰花香突出,我对此十分欣赏,不过,当地人却“饮之无味”,他们爱好的“枞味”对初来乍到的我却略显过于生猛,还需要功力。当地人偏好的口味有木质味、青苔味、糙米味,这些我都感受不到,但对不同岩茶的外观却记忆深刻,外形的紧实、条索的乌润、干茶的香郁、叶底的绿叶红边、叶脉的壮实等真真切切感受得到。我猜测十年前喝的老枞水仙可能就是现在所喝的正岩水仙,顾名思义,“正岩”二字可见该岩茶出生正流。与老枞水仙制法不同,正岩水仙不包揉或轻包揉,这样鲜叶原料的成熟度较高。香气浓郁、醇厚甘甜、无苦涩味。所以素有“醇不过水仙,香不过肉桂”一说。
喝过水仙,我们接着品尝了肉桂。此茶,汤体饱满,香气幽雅走汤,滋味醇厚回甘。印象最深的就是茶叶底软亮、叶背现蛤蟆皮状,七泡仍有余香。我的个人理解为:“落水香”也就是说香气完全潜入汤体中去了。难怪它是岩茶中的高香品种,其香馥郁,属花果香型。
第二天,我们去茶山访茶。沿着当地人描述的“牛肉”、“马肉”,我们去看了“三坑两涧”。它们是慧苑坑、牛栏坑、倒水坑、流香涧和悟源涧。据说,只有在三坑两涧内的称为正岩茶,而周边的称为半岩茶。所谓“牛肉”就是牛栏坑的肉桂,“马肉”就是马头岩的悟源涧所出的肉桂。茶名就很好地反映了茶树的生长环境:溪水清泉、岩石风化、峡谷隙间……
顺着这份岩骨花香,我继续南行,来到了广东的潮汕一带,领略功夫茶。当时我住在一家有着上百年历史的老宅,名叫大夫第。四合院、天井、青瓦、石板砖,布局开阔、简单实用。一进客栈,掌柜就请喝单枞茶,4个人却是3个杯,喝轮子,茶量顶盖,浓度大、温度高、喝起来声音在嘴边响响的。第二天早晨去商店买东西,一入店店主也热情招呼喝茶,在街上一走才发现茶馆、茶坊、茶肆遍布大街小巷,人人都在喝茶,一堆人3个杯一个壶,热闹非凡的市井生活!
就这样,这么多年来,我总是把岩茶与单枞放在一块。饮单枞时同品岩茶,泡岩茶时定赏单枞。两位“朋友”就这么与我成为了“莫逆之交”。人曰:“茶何两事”!
每每冲泡甚是两相忘的约会。你低眉,我浅笑,一半浅喜、一半深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