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人民大学公海赌赌船官网jc710(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在中国茶道研究中,反智主义是一派,科学主义或理智主义是一派。李萍老师在文章中说反智主义不可取,科学主义和理智主义也不可取,因为人生中有很多东西是需要我们去体悟的,而悟的东西就不能用逻辑分析。这两种主义都不可取,是否有第三条路径可以走呢?工夫主义是否可以成为第三条道路?
北京大学的倪老师写过阳明学工夫论的文章,提出了工夫主义,认为这是一条嫁接反智主义和理智主义的路径。他认为在中国的很多知识论里面,既有体悟、体验、体察、体知、体味的方面,也需要一些理性的判断和推理。
西方哲学经常讲到的关键词“know how”(这个东西是什么)和“know that”(我知道怎么去做),这两者是不一样的,比如,我告诉你1+2=3,这就是一个“know that”的问题,而如果我告诉你1+2=3而不是=4,这就是一个“know how”的问题。在功夫论里,我们认为“know how”和“know that”刚好是中华先哲给予我们最宝贵的知识论路径。我们中国有一句话叫做“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领进门就是know that,在个人就是know how,这就是一条很好的功夫论的路径。
这条路径在茶哲学当中经常出现。有一个经典的例子可以讲一下,我们在炒茶的时候叫“茶功”,指炒茶的功夫。这个“功”不同于“工”,因为“工”重点是讲茶叶的品质,加上“力”变成“功”是要加上人的品质、操守、境界进去的,炒茶的时候有一套功夫就叫“炒功”,还有一套功夫叫“发酵功”,茶叶颜色的深浅不是炒功带来的,而是发酵功带来的,但是西方人没有“功夫”的概念,他们不懂这个知识论的东西,所以他们当时把红茶翻译成“Black Tea”,他们发现这个茶叶的颜色是在炒的时候出现的,而不是在发酵的过程中出现的,他们不懂得我们功夫的层次是怎样一回事。
所以西方关于茶的理论目前尚达不到茶玄的层次,还停留在茶术,它的知识论、逻辑学和科学主义和理性眼光限制了西方人在这个基础上只能把茶作为一个客体化的物质,而不能把它反物质化、非物质化。昨天我们还在聊,西化(Westerlization)这个词有个主体就是西方消化你,客体可以没有,但是必须有个主体,有个动作,但是中国的词“西化”倒过来可以叫“化西”,没有主体与客体的时候,你只被动化或者造词,你不能用一个没有主体性的词来解释这个东西,因为西方不可能把主体消除掉,对面的那个非主体永远是客体,西方的主体性,同时设置了客体和他者,它不可能把主体和客体融在一起,而这一点恰恰是工夫知识论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必须在理智和反智上有一个融汇交合。
联系电话:010-82504240
联系QQ:
电子邮箱: contact@teaismphi.cn
我的网站: www.teaismp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