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提交的会议论文主要还是基于生活当中的疑问。我的办公室摆着一个茶桌,经常有人找我聊天,有一天有位朋友为我为什么不改喝酒,那天我就改喝了酒,那种轻轻松松喝下去的感觉最终看来和喝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说情感、偏向方面存在个体差异。在这个文章中我就假设和我聊天的人就适合喝茶(假设言说的对象喜欢喝茶),我就选取这个对象来和他聊,我这篇文章主要想解决的,比如喝茶入圣入道什么的,过高的层次我不好说,但是当我面对着“禅茶一味”这几个字,我知道什么是“禅茶一味”,但什么是禅茶一味我体会不到,我也不知道到底怎么做。
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通过我和一些朋友喝茶聊天的实践我就归纳出来了五点,其实各个点是相通的,我代表性的说一两个点。我们如何用一些方法把自己的负面的和焦躁的情绪去掉?经过实践比较下来效果还很明显,第一个层次、第一个境界我叫做“察照”,就是一种反观自我。事实上如果我们细心一点,对话双方、泡茶双方的状态完全是可以感觉得到的,如果我泡茶坐都坐不稳,茶杯都拿不住,那么对方肯定也会焦躁不安。我想察照到这些东西,是一步一步的工夫论,一层一层往里剥的过程。我在云南生活过,云南的烙印和符号就会深深的印在我的心上,然后我去到其他地方就会碰到很多别的事情,一个人一辈子要遇到很多这种事,这样就会层层的把自己的心盖了。喝茶其实就是一步一步的解开,一泡一泡的解开,这个过程其实和人一层一层解开自己是一回事。我觉得我跟别人喝茶、聊天的时候就是这样,喝到最后茶很淡,但是甜味、香味依然在,那个时候人就会安安静静的。当然不是说喝一次茶就能够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而是说经过这样一次一次的训练,人心里的问题一层一层的浮现出来,负面的情绪比如焦虑自然就不在了。茶道是有可操作性的方面,人安安静静的心里面的东西一阵一阵的起来影响不到自己,人的状态其实是很平和的。
“歇心”就是把心歇下来。我想从“赵州和尚”的公案解读入手,在我的理解下,两个人来找赵州和尚,表面上是一问一答,但其实它泄露了一个信息,我这么问你这么答,就是人的一种日常心理模式。如果某个人问我我清清楚楚的知道,我就会马上跟着你的轨道跑了,是不会受自己的压力影响的,赵州和尚的“吃茶去”其实就是打破人的惯性思维,另外一个人来问赵州和尚还是这个模式,又说“吃茶去”,其实他是在敲打人的内心的惯性。敲打情况好的话,人可能一下愣住了,很多人不会在意这个愣住的瞬间,但其实从禅宗的思想来理解的话,人这愣住的一瞬间其实就是思维出现间隙的一瞬间,人的思维一旦被打断出现了这个间隙,很多不明白的东西其实可能就在瞬间得到解释了。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的理解,如果没有被敲打到,一般的人可能就觉得什么问题都用“吃茶去”解决,是不是在故弄玄虚。但是从我自己的实践体验来看这一点确实非常管用,把他的思维模式断掉了,接下来就可以达到一个更深一层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