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云南民族学院的教师,专业是民族学。民族学比较强调经验性的研究,所有理论、结果的产生必须靠对日常生活人的行为观察、描述、总结分析之后来总结,它是可验证性的,不是讨论来的,更多注重人的切实生活,而不是从文字上寻找一个结果。
我的个人观点是,哲学,就我个人的理解,它有很强的普适性,公海赌赌船官网jc710是由哲学来做,日常生活中的喝茶则由民俗学、民族学的学科来完成相应的学术研究。我参加本次会议前做了一些调查,今天参会我有一种感触,从学科背景来看,早上各位老师的发言,基本上说的是我们中国对茶的理解,这样的表述在现代社会有一个问题,可能大家没有意识到,就是它其实只是汉民族的。全中国有56个民族,我们不说民族的主体性,我们说说文化的相互交错,在神州生活的范围内文化是杂揉出来的,所以基于汉语的写作方式产生的哲学、思想,可能稍微收一点说是汉人的、汉语的可能更好一点。在汉语的世界里传播的话,肯定要考虑到使用汉语的一部分人并不属于汉语这个文化体系,他们是不是和我们有一样的认同。
举一个更深入的例子。禅茶与佛教有关,但禅茶产生于佛教的某一个阶段。禅宗是佛教传到中国以后本土化形成的一个宗派,如果把禅宗和佛教直接对应起来就存在一个概念偷换的问题。佛教有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大乘佛教、密宗、显宗等很多不同的宗派,我在云南省就能明显感觉到各个佛教支派有很大的分歧,即便各个支派都谈“世界佛教”,但依然避免不了它们之间的差别。所以说不同的佛教的支派当中,对茶的看法是不一样的,如果单用禅宗来代替整个佛教对茶的看法,提出哲学的命题,那可能就是几个人在玩的事。
民族学较少讨论哲学,但对茶叶的关注就比较多,为了这次会议我们做了一个田野调查,调查的是傣族,傣族的社会信仰也是佛教,而且他们可以说是全民信仰,老百姓基本上也是佛教徒,很少有傣族人宣称我自己不信仰佛教的。它和藏族一样,普通的藏民和喇嘛都是佛教的信仰者,这个和汉人的区别还是蛮大的。
在傣人那里,佛教当中也使用茶,但是使用茶的方式和汉人是不一样的,比如现在中国的禅宗强调自立,寺院中的僧人有一定的土地,他们在寺院当中生产,养活自己,养不活的话就靠周围的老百姓供养他们。但是傣族社会中的佛教不是这样,它靠的是信众的奉养,穿得袈裟是“施衣”,也就是所有的信仰者供养他们衣物、食物,你不要分,给你什么就穿什么,这一点和我们汉人说的“爱惜物命”的意思有一点接近。佛法当中有一种律藏,律藏很讲究戒律,僧人出家人要遵循一套严格具体的行为规范,然后才能获得所处的社会村民给你们供养,简单来说他们是不劳动的,这个我觉得是佛教的一种原始形态。而到了汉人的社会就不一样了,现在很多汉人的寺院是很富裕的,历史上中国的汉人往往进入禅宗之后,可能就不讲戒律了,或者说戒律不是那么严格了,比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都是开了很大的方便之门。如果你是自觉的僧人,那么这个可能对你有用,如果你不是自觉的僧者,这个社会就充满了男盗女娼。
傣族的寨子我调查了很多,他们不生产茶叶,佤族才生产茶叶。因为傣族一般是依水而居,茶树长不好,但是他们吃茶,茶叶不是买来的,而是作为礼物交换过来。我们中国现在的茶叶市场流通是买卖的,跟货币交换有关系,茶作为一种礼在傣族人的生活中很重要,傣族人的生、死、结婚都和茶叶有紧密的关系,不是说茶叶导致人死,而是说在关于人的死亡仪式过程当中,在人生关口必须用茶叶处理这个问题,结婚也要靠大量的茶叶确认婚姻关系的缔结,但是它又不直接出现。傣人的社会虽然大家都信佛教,但里面有很多泛灵信仰的东西。茶叶是有神灵的,礼物之所以贵重,就是因为有神灵的东西在里面,茶作为一种礼物交换出去,不是老百姓的柴米油盐,是一份情谊,实际上带有一种神圣性。